学生学校

教学活动

马伯庸:历史中的大与小 | 北京四中大讲堂(雄安校区·第69讲)


2025-04-25 18



北京四中大讲堂

第69讲

历史中的大与小

图片

主讲人:马伯庸

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“银河奖”

人民文学奖散文奖

获第四届“茅盾新人奖”

图片
图片

讲座现场

历史学习怎样才有乐趣?历史阅读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?在历史大潮中,渺小的个体是否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?4月23日,知名历史作家马伯庸先生莅临北京四中雄安校区,为四中学子带来主题讲座——《历史中的大与小》。马伯庸先生以生动幽默的语言,妙趣横生的历史文物,带领同学们穿越历史,一起回顾千百年前古人的真实遭遇,感受古人内心深处的世界。

图片
图片

讲座开始,马伯庸先生先为同学们明确了读史的目的和意义——读史是为了将自身人生经验与历史经验相联系,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古人共情,帮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滋养生命的力量。马伯庸先生以敦煌抄本上的涂鸦、唐代儿童假条上的错字提醒我们,古人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与心理结构,所谓历史长河,也是由无数小小的,平凡的“我们”构成的。之后,马伯庸先生又以睡虎地秦简中的两封小卒的家信入手,向同学们展示了千年前亲人之间的关心与问候。这些亲人之间看似日常而又琐细的对话,结合故事背后战争离散的历史背景,却有着动人肺腑的力量。马伯庸先生指出,小人物在历史中看似无足轻重,但小人物的声音,呼喊,却最终凝聚成了历史大的潮流。历史大趋势的发展,背后离不开无数小人物的推动。

图片

在提问环节,面对读者提出的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园这一问题,马伯庸先生向所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方法——有目的的去读书。马伯庸先生鼓励同学们借助苏轼的“八面受敌法”,找到自己阅读的方向和目的,快速进入到书本知识的世界。针对在场观众提出的“在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,普通人应当如何在时代大潮中立足”这一问题时,马伯庸先生指出,我们的人生经验决定了我们看待历史的高度与广度,普通个体不仅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,更能汲取慰藉与前行的动力。今天的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,主动承担历史责任,汲取前辈的历史经验与力量,共同熬过灰暗的时光,这就是历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。

图片
图片

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。读书不仅是北京四中雄安校区学生必做的十八件事之一,也是我们亲近历史,亲近知识的重要方式。听完马伯庸先生的讲座,了解了历史的中的大与小,愿每一位四中学子都能从读书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成长。

学员随笔

初二2班王翼墨:马伯庸老师的讲座别开生面。他以古人要钱的家书、学生假条、瓦工发泄文字等鲜活故事,让历史从故纸堆中“复活”。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,串起古人的情感与智慧。当他点明学历史是“以古为镜明是非、通古今情感”时,如拨云见日,瞬间解答了困扰我许久的疑惑。他用故事打破历史的隔阂,让严肃的学问变得生动可触,这场讲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,更是一次与古今灵魂的深度共鸣。

“北京四中大讲堂”是以在校园里“开坛设讲”的方式,邀请科技、人文、艺术、体育、军事、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,以多样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治学所得及生活感悟。“北京四中大讲堂”在此之前已开展68讲,旨在营造学习交流氛围,帮助全体学生、家长、教师开阔知识视野、提升思想境界。

出品 | 文化创意中心